基進與陳師孟談話整理/ Orange. Nick


當代國際體系的基本特徵,簡單說就是一個由各sovereign states〈主權國家〉構成的Nation-State system。而現代社會則是被整合進這個體系裡的Nation-State,伴隨著Nation-State 對 Societies〈社會是複數〉的整合,現代社會表面上是由數個有明確邊界的行政實體所構成的一個統一體,這過程我們理解為“States → 〈Nation〉─State”。這個Schema有助於我們理解「基進側翼」與「台灣面臨的危機」之間的對應關係。
一個健全的、正常的,「現代sovereign state」一定有一對翅膀,那就是Nation與State。如果一定要用漢字理解,那不妨先理解成「國族」與「政府」,一個軟體一個是硬體,「政府」或說「治理機構」基本上就是一個龐大的官僚體系與硬體設備,而「國族」則是無形的、透過種種儀式、慶典、記憶、符號、價值認同等要素構成一個「與血統無關」的共同體。
由於國民黨並不是以「現實主權領域」在規劃未來國家發展;然而,在掌握了絕對有利的配置性資源、權威性資源的結構下,50年來,State的部分確實已經打造完成,我們可以說State-built,但卻完全缺乏Nation-making的部分,換言之,明明是在一個Nation-State system的國際現實下,國民黨主張的ROC卻少了一只翅膀“Nation”。一個徒有State卻沒有Nation的sovereignty如何能運作?
國民黨及其所綁架的憲法將“Nation”界定為China,但伴隨著中國崛起的國際背景,無論就何種現實看,China就是RPC,怎會是ROC?國民黨不可思議的貪婪與迂腐持續在台灣操作China identity,這個結果導致一個原本要有雙翼的sovereignty成為State-built without Nation,很顯然,「國家失敗」現象已反應在政治經濟危機、社會發展危機、甚至國家主權崩解的根本危機。
在這個大格局下,新一提出一套「基進側翼」作為階段性戰略,鬆動當前有關Nation identity的板塊。新一將Nation identity圖示化為:急統、維持現狀、獨。這個格局,不是量的關係,而是心理對比的關係,新一以低中高三種價位的定食套餐比喻消費者的中價位偏向。
簡單說,擠掉「急統」就是擠掉國民黨的基進側翼,使國民黨成為低價選項,推民進黨成為中架選項,而作為泛綠基進側翼則以台灣獨立為理念,監督民進黨的執政,讓有執政經驗的「爛蘋果」持續State-building的行政運作,而由「基進側翼」放手進行Nation-making的工程,朝正常化國家邁進。
在新一的理念裡,未來的正常化國家工程應朝向政治民主化、主權自主化、 社會自由化發展。其他詳細請自行參閱新一的破中立計劃書與阿基米德點等文。



陳師孟主張,與「基進側翼」的進一步佐輔 
17日陳師孟來參加了這場聚會分享了幾個主題
1. 半個世紀來國民黨如何全面滲透進入大專校園
2. 對陳水扁的評價
3. 回應當前第三勢力號召的前景
4. 對新一的「基進側翼」提出建設性的批判觀點
5. 提出「中立國」理念與具雛形的「憲法草案」
前三點內容可參考Yeh Jiunn Tyng的紀錄。後兩點我想與大家分享些我的瞭解,但新一如果有看到,那是最好,因為新一應該難得遇到「破側翼」的論點。以下我試著由較簡單的部分再進入複雜度較高的解釋。
一‧首先有關『中立國』。這沒有任何困難理解的,簡單說就是推選一組總統候人承諾在上任後一年內行使「中立國」公投制憲。至於細節,我想各為只要google陳師孟中立國公投制憲應該就會有非常具體的說明,這個部份我不多贅述。唯一需注意的僅是「人選」──誰足以擔當「中立國」理念的推動者〈總統〉。
在這個議題裡,陳師心中的人選是總統李遠哲、小英為副。我個人也非常認同這樣的搭配。但這事假設性的過去式問題,這裡不談。倒想拉出外一章來談,因為年輕輩朋友,對李遠哲、對杜正勝等人因教改,而有很多負面印象,這裡須提醒,教改失敗是民間社會的惰滯結構,此惰滯有三方面具體結構,1.家長已陷於用考試決定孩子成長目標的習癖裡,無法想像考試以外的成長方式。2.拔除考試無疑拔除補教業生機,補教業是台灣最龐大的企業之一,牠們有財力地動員反教改阻礙。3.教育內容更動,則教師勢必重修,當前的教育,我對理工科不熟,但深知語文社會史地類老師,多數缺乏該領域專業素養,畢竟她們多半投身於背誦式的考試競爭,沒作過研究,難以適應沒有正確答案的社會。【這段完全是題外話,因當天有人好奇陳師為何屬意李遠哲,我順帶一提,李的教改理念是正確的,就像台獨是正確的,但鬼島社會素質低劣毀了百年樹人的新苗。】
二‧「中立國」主張其實與「基進側翼」不相違甚至有相容的空間
這是本文要處裡的主要部分,不過需要分不同的方面與層次一一釋疑。為何中立國與基進側翼可鄉搭輔?
1.目標一致,兩者在第一階段與前置運動其實是可以相搭配的
兩者差別只是「基進側翼」選擇的運動語彙是透過「羞恥感」的提醒。質言之,政經社會品質惡劣到這種地步,還能忠於國民黨,相信ROC神話的人,若不是沒有羞恥心便是頭腦壞了。這種加辱式的戰法,其實是沒有刀槍火藥的我們,少數能選擇的武器。別忘了,邱毅等國民黨基進側翼就是用這一招卸下整個社會對政治參與的期許,分裂反國民黨勢力。
相對於「基進側翼」,「中立國」主張的行動辦法與運動語彙,是一個由上而下的辦法,實行辦法上相對較少考慮到社會動員的執行。基進側翼的實踐其實就是Antonio Gramsci提出的 陣地戰( War of position )與策略戰( War of Manoeuvre )的觀念,不同的只是因應台灣特殊環境,而有不同的改造,但基本上是由有明確意識的知識份子進行意識型態的搶奪,但由於當前台灣只剩兩年不到的時間,我們無法長時間佈局培養,只能採取更權宜性更有有威力的作戰,如果這些概念讓非社會法政背景的讀者覺難懂,其實各位只要google便有無數詳細的說明,但最好是不要看**〈不然就直接找敝人代為釋疑〉,因在缺乏導讀者的狀況下,讀者會很自然地陷入中華民族主義者假左派詮釋下的「國際主議無政府烏有邦」假設裡,接著,讀者會開始拒斥「國家工程」的建立,最後竟投身於「華語左派的無國家幻想」的運動中。
2.選舉需要有由下而上的運動相搭配
「中立國」主張,其實只是運用選舉機制,選出理想候選人。與新一所論相反,是一個由上而下的nation-making運動。陳師孟其實已經有他中立國的構想,並且以擬好「台灣共和國憲法草案」,這是一個很好的內容,但選舉不可能不靠有明確方向、有明確意識的社會運運動而能對選舉結果產生改變,特別是總統候選人越優秀越出眾,台灣的社會越無法接受。鬼島化的台灣**〈這倒不是新一瘋罵街,每天早報頭條難道不會讓人搖頭斥一聲“幹!馬狗鬼島689!”〉已經有很嚴重的反智現象、反智、反知識分子、反政治、反社會、反自由、越是優秀,思辨度越高的議題,越容易讓「藍狗」以去脈絡化的方式通過影視娛樂工業而反諷化地輸出,一切思慮慎密的改革目標被貶低為低俗的笑話,各位這就是藍狗的「基進側翼」。
我們其實非常知道藍狗們的手法,她們可以獵補一個候選人把手插在口袋哩,而在第二天由新聞輸出為不雅、在由晚間影視娛樂消遣為患有胯下癢**〈牛皮癬如香港腳只是一種風土性皮膚病沒甚麼可恥〉,再隔天便成嫖妓得性病、再隔天成了各種汙名式標誌……不斷反覆擴大同一個局部事件,這種低智的白癡化的戰法非常受台灣社會歡迎,因為人們隔天就會跟著複製同樣的動作當笑話,而完全忽視了「政見」與深遠的社會改革內容的意義,更將政治變成只是一種諷喻劇。
3.若狀況不利,很有可能「基進側翼」就是中立國主張的基進側翼
今報載台聯蘇進強、劉泰英接掌蔡衍明基金會,成立兩岸互信基金會。民進黨與台聯都已經跨出傾中腳步了,接下去真的有兩年嗎?常識上「中立國」這個名稱很符合中產階級意識型態,也符合懼戰怕死的基本人性,設法包裝中立國,推選出中立國總統候選人,但由「深綠基進側翼」造成illusion是否會成為可能,這目前雖無法預知,卻不能沒有心理準備……這點容後再論
4.陳師孟的主張與新一的主張
陳師孟認為新一的基進側翼不可行,因為不符合他所認知的政治經濟框架。陳認為,選民不會因為有深綠的,就能導致民進黨變得藍一點。基本上他認為新一的論點只是透過製造illusion,但選民對藍綠的認知不是相對的,而是有一定的偏執的。
在此我先簡略說,在下篇另章專論,陳對新一的基進側翼其實相當正確的,兩人差別簡單說就是對投票行為的看法不同。因此有不同的結果,不過我在上述三點都已說明,我不認為兩者不可兼容,甚至主張兩者必須相輔,理由容下篇在深論

基本上陳的論點傾向於symbolism identification, 但與新一一樣懷疑所謂中間選民的假定。新一認為symbolic identity可操作,所以需要透過改造陣地戰達陣,但陳師孟認為symbolic identity難以操作所以想要用「理念」感動所謂的受懷疑的中間選民。兩者理論都想解決「中間」,或嚴格說是撞入中間位置影響整個盤局



上篇主要談陳師孟的「中立國」主張,與新一的「基進側翼」並不相違背的原因與需搭配的可能。不相違的原因主要有三點:1,大目標一致;2.當前選舉比以往更需要運動式的動員;3.現實局勢上持續不利的狀況下兩者必須相輔。
以下這篇則聚焦在雙方主張的問題點,及實踐上的困難。在開始之前,有必要再次提醒有關「基進側翼」的基本精神即:基進側翼目地不在取代民進黨成為第三或第四五…個政黨,而是透過拉開政治光譜、明確化政治選項,或嚴格說是將原本被遮蔽的選項,透過階段性策略強烈表達而顯明化。
第一次聽到「基進側翼」想法的朋友,容易誤以為「基進側翼」是組第三勢力或政黨,但那並不是「基進側翼」的目的與型式。拉出「側翼」的目的是為了幫助主要目標的實現;又或,孤立敵人、殲滅側敵,為了達成這些目的,衡量當前的政治局勢,新一主張拉出一個或數個「側翼」,一方面助民進黨擠進中間位置;二方面將國民黨從中間位置擠出,加速其邊緣化;三方面使「獨立制憲」的主張進入政治程序中,將「統」擠出民主機制外,積極建立民主防衛機制,避免再度面臨主權自我消滅的危機。
至於「基進」的意思是針對台灣所面臨的根本之惡,在翼輔DPP擠掉KMT後,立刻進行主權、政治、社會三方面自主化、民主化、自由化。這些價值層面的、屬Nation-making方面的工程,「兩陳」之間並無任何衝突,唯對「中間」的認知有差別,因而陳師孟對「基進側翼」持懷疑的態度。以下我盡可能簡單解釋陳師孟對的「基進側翼」認知差異之原因。
Yeh JiunnTyng的紀錄可能有原本的說法,但我無法打開Yeh的網頁查看原來的說法,所以我就用自己對「公共選擇理論」的理解,解釋一次陳師孟的立論、並繼續深入比較「兩陳」的操作觀點。
1‧陳師孟論點背景
陳師受經濟學訓練,是以現代經濟學觀點分析民主立憲制政府。在現代經濟學中這一派的論點即稱為「政治經濟學」**〈不同於馬克思理論的政治經濟學〉,一般也將這種政治經濟學稱為Public choice theory〈公共選擇理論〉。
「公共選擇理論」專門研究政治行為模式,該研究假設:選民、或政治人物的行為皆出於私利而採取行動,在民主體制或其他類似的社會體制下,這些行動者**〈候選人、政黨、壓力團體〉會產生哪些可能的互動模式。
「兩陳」觀點的落差,以爭議焦點「中間價位」的假設為例,陳師認為:選民並不會因為出現了一個「極端深綠」的選擇,而覺得民進黨忽然變得比較「中間」;即使在民進黨的支持者看來,民進黨的「中間修正路線」簡直過了頭,幾乎與國民黨本土派沒差別。而從國民黨支持者觀點看來,民進黨無論如何「中修」他們也不見得會領情。**〈張之豪在新一參加的那場裡有過類似的意見〉,因此陳師孟認為:新一的「中間價位」只是一個illusion。
確實是個illusion沒錯,不過由於新一是假設「投票行為非理性」,因此才策立這個illusion,這與陳師孟假定「投票行為是理性計算」恰相反。陳師孟進一解釋他的立論,他認為新一的「中間價位」假設與Anthony Downs提出的median voter頗有神合之處,因此解釋Anthony Downs〈1957〉在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 這本著作有關「中位選民」的現象:「若多數選民的 意識型態立場在一曲線圖上呈現出單一高峰,則中位選民〈median voter〉反映在該投票結果的高峰,恰與多數選民在常態分佈下的單一高峰是一致的。
換言之,不會同時存在兩種偏好的高峰,就此理論而言,若在兩黨狀況下,贏得選舉的策略必須極大化票數,為了獲得更多的票數,候選人所提出的政見必須更往此曲線圖的中間**〈即中位數分佈帶〉靠攏。
2‧統計上的「中位數」≠ 「中間選民」
由於新一的立論從「中間價位」這個假設出發,儘管「兩陳」“都不”認為「中間選民」是關鍵,且質疑「中間選民」的輪廓,卻也在如何操作「中間幻象」上可操作性與否的落差。
需提醒一點,陳師孟極可能誤認為新一把 “ median voter ” 與「中間選民」兩個概念弄混了,所以陳師孟才特別提到Anthony Downs。median voter這個概念在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 這本書的上下文脈絡裡,應該理解為「反映在投票結果的中位數」,而“非”中間選民。median voter應對應到統計學意義上的「中位數」,但絕不等同於存在一群稱為「中間選民」的族群被反映在「中位數」,這是兩個不相干的概念。
「中間選民是莫名其妙的假設。」陳師很篤定的說。不過在公共選擇理論裡,提到另一種現象,即“rational ignorance”,該模式認為:當越來越多選民認為自己所投下的一票對選舉結果影響微乎其微時,選民將依自己的計算理性,選擇對政治保持無知,甚至不參與投票**〈即放個選舉假多好,何必浪費時間管甚麼政治的心態〉。理性選擇理論主張:這種現象能解釋,為何在現代民主政治下,大多數的公民都對政治議題保持無知狀態,也能解釋為何投票率會如此低下。
3‧不動的「中間」,兩種長相
上述“rational ignorance”現象,陳師認為:所謂「中間選民」不外乎兩種,一種就是對政治無知,如去年大家熱絡討論過的「天然呆」。另一種是刻意拒投,即假高尚的去政治化、或如「廢票聯盟」那群馬狗側翼。
要如何動員到這「中間選民」的票呢?這是不必考慮的假問題,因為「拒投」者如果投票了,那麼也一定也是他本來所屬的意識型態,因此動不了她們的票源。至於天然呆,更難以難捏,因為她們的投票行為與動機很可能只是出於一時的感動,可能被馬狗腿毛感動、也可能被小英抱小貓的畫面感動,總之與公共政策無關,這樣的族群需要特別為她們量身修正嗎?
兩陳的見解落差,其實就出現在這個小誤解上。新一數次表明過「中間選民」根本就是莫名其妙的東西,不需特別去理會,但小英很在意。事實上就在這個點上,新一擬訂了行動方針:小英或民進黨去追求她們的中間,我們不管,我們當我們的側翼,大剌剌堅持我們的理念。從局部看來與民進黨無關,但從大局、以一種鳥瞰的高度看來,泛綠拉出了一面「側翼」。
陳師孟認為,「基進側翼」不符合「政治經濟學」的任何模式。這裡要注意陳師孟所說的「政治經濟學」即「公共選擇理論」,如前所述,投票結果反映出的高峰不會有兩個,並且往往只會與常態分佈的中位數一致,換言之兩大黨的對決裡,票數高峰反映的還是選民對政見是否對自己有利的判斷之多數。那怎辦?
4‧陳師孟的主張與實踐上的難題
公共選擇理論提供的中位選民模式,只解釋了「中間價位」為何會是一種illusion,但並不能為獨派側翼如何「小勝」,提供可行的策略。當天或許還沒時間深入談到他對「選舉」的因應對策,但他具體提到「獨立制憲的中立國」主張,如果這也可以視為是策略的一環,那是他回到「好政見」與「好候選人」的基本面。
他提出:台灣共和國作為一個中立國的制憲草案;至於如何推動或實行,關鍵就在候選人的國際知名度,或國際人的角色,簡單說就是「夠大咖」能讓美、中、甚至國際上都能佩服的人物,由這些有國際知名度的「菁英」在當選第一年裡就推動「中立國制憲」,但誰夠「大咖」?他曾建議李遠哲。
**〈其實台灣不乏國際知名的學者,但這樣人物只要以反國民黨的姿態出現政壇,就會立刻受到醜化,其形象也會在瞬間變得面目全非,李遠哲、翁啟惠都是這樣的例子,另位我們印象深刻的人物如杜正勝;我想,許多人可能不知杜是個熟悉甲古文的古代史研究者、提出的新社會史觀與研究成果,一度受國際史學界重視,即使在中國史學界,也不得不對他的夏商社會史建構恭敬三分。不過在台灣,他的形像被醜化成一個不識字、趕著三隻小豬的顢頇伯。台灣社會的反智傾向非常嚴重,而且反智已經成為藍狗的鬥爭手段,面對這種惡質的社會環境,陳師孟由上而下的「標竿型菁英」主張,即使有機會再次推舉,執政之路仍困難重重。〉
5‧順風駛帆:打開基進側翼
與陳師孟相反,新一提出的辦法是由下而上的操作,是聚合有強烈台灣獨立建國意識者發動陣地戰,從政治社會的內部將懷有「解殖建國」意識的力量集中化,使「台獨」主張被納入「政治光譜」中,而非僅藏匿在民進黨光暈的「深綠」。
那麼「基進側翼」與蔡丁貴、史明的獨立建國軍等目前已知的獨派有何不同?
我想這是很多人的困惑,難道獨派在台灣政治社會不夠刺眼嗎?無疑的,「台獨份子」這字眼,自始就非常醒目。那麼為什麼我們這些「台獨份子」沒能成為整個泛綠政治主張的側翼呢?簡單回答就是過去沒有好好組織,有計畫動員。
但現有的獨派離散勢力,如蔡丁貴、史明等為何還不算是「基進側翼」?簡單說就是他們沒有進入政治的程序裡,只能停在街頭叫嚷,被政治社會邊緣化,成為極邊緣的政治運動而無法被安置入政治光譜裡,在國會裡當然也就沒有「基本教義派」的主張。
那麼民進黨內部的獨派呢?民進黨自1986組黨以來就一直是個異質性極高的政黨,今天統派的急統領袖,如朱高正、林正杰楊祖珺夫婦、陳文茜等人都曾是民進黨組黨時期就已參與的重臣。1991年民進黨通過台獨黨綱,這時該黨才逐漸背負起「獨台」的象徵。另方面在短短28年的黨史裡,代表WUFI〈台灣獨立聯盟〉進入國會或入閣者也不乏其人,如陳唐山、許世楷、蔡同榮、郭倍宏、李應元、陳婉真等人都是民進黨內WUFI成員,不過現在的民進黨認為,這些「獨派」是使民進黨無法勝選執政的包袱,因而紛紛卸獨,甚至喊出承認一中憲法、台灣=ROC等謬論。
顯然,民進黨內「投機派」已成為主流,面對這個事實,加上國民黨目前呈現出明顯的「急統」傾向,無論民進黨是缺乏政治判斷力、還是在中國崛起的整體格局下被頗採取「搶中」路線,新一建議以「側翼」順勢推舟,讓搶進「中間路線」的民進黨擠掉國民黨的中間位置。這就是「基進側翼」的整個大背景。
6‧非結論:加速「急統」邊緣化的symbolic identification操作
台聯、民進黨、國民黨、離散的第三勢力。在2014年1月18日後形成新的局勢,三黨皆傾中,最晚表態的台聯已在18日宣布進入「蔡衍明基金會」,並由蘇進強、劉泰英負責「旺台兩岸互信基金會」。傾中格局儼然成形,至於第三勢力,目前除了社運外,長期抗拒政治排斥與政黨利益交換的結果,仍只能陷在不同的抗爭事件裡叫罵,難以從根本面影響大局。當然也由於第三勢力領導人的人格特質,與各社運團體長期存在不切實際的「去政治化」觀點,這些侷限使當前第三勢力難以進入政治程序影響公共決策。
政治選擇確實存在symbolic identification現象,但目前顯現出的格局只剩 「急統」與「傾中」兩種,換言之,「遭中國統併」對上「維持ROC現狀」、「主權喪失」v,s「台灣=ROC」。我們發現,馬狗使國民黨明顯往右挪移,在這個新格局裡,第三勢力能否提出一組承諾「台灣=Taiwan」制憲建國派?若將第三勢力化為政黨,那麼這個夾縫中的小黨,連存活的機會都很渺茫。
在這麼嚴苛的條件下,現有的格局裡,只能藉著「馬狗急統」與「民進黨搶中」這股急起的「東風」,以側翼推「草船借箭」,把民進黨推向中間,而邊緣化國民黨。這個方法的可行性奠基在確實存在可觀數量的「獨派」選民,但他們的疑慮同樣是擔憂,若投給第三派,是否就分化掉民進黨的力量,反而讓國民黨獲勝。正常狀況確實會如此,但現在不是正常狀況。
「基進側翼」只是一個階段性策略,為了扳轉2014到2016的政治格局,將政治光譜從今天的「急統」、「傾中」二選一拉開,張開成「急統」、「傾中」、「獨立」。從「2選1」變另一個「2*選1」,舊的「2選1」是「統/獨」,新的「2*選1」是「維持現狀/獨」;過程中運用策略加速「急統派」邊緣化。
且不論75%支持獨立的民調從何來,從近兩次大選最糟的一是「蘇謝配」的票數看來,確實存在「獨派」的symbol identity。因2008-09逢扁案與對蘇真昌的不滿,在如此雪上霜的惡劣狀況,猶能把握500多萬票,這個得票數所反映絕不是中間搖擺者的支持、或不滿國民黨改投民進黨,而是基本盤現形。也就是說,在「扁案」與「反蘇」的雙重反制下,仍把票投給民進黨的,必是擔憂若不投民進黨〈或台聯〉,則國民黨大勝,恐更為不利,懷有這樣擔憂者,基本上肯定有相當的「獨台」意識,這便是象徵政治裡symbolic identification的分佈位置。
既然「獨台」與「民進黨」的syombol同時存在,則有計畫、有組織為雙方佈局,肯定可以造成民進黨「側翼」的存在,並在當今的「恐統」氣氛中,加速「急統」邊緣化,使國民黨票源極小化,最終裂解該黨。
然而,「基進側翼」無法僅憑單方面成軍就能造成推擠效應,因此是否能與民進黨取得行動上的信任與默契是運用「基進側翼」徹底裂解國民黨的關鍵,當然這就得由各位先進,以有獨立建國自覺的意識,參與整個計畫才有全功的可能。


21日前晚,新一兄來電話,表達他對陳師孟「異見」的關切。原想下次聚會時敝人再以口頭轉達,有疑惑則當場說清。不過不確定下次是否能出席,便先在這裡代新一兄轉達「基進側翼」主要精神之一二。若不克出席,這裡也可見要義。
新一表示,陳師孟只看文字稿上「基進側翼」的形式,雙方缺乏討論因此無法體會「基進側翼」整個佈局背後的用意。新一所指用意主要有兩點長遠的大思慮〈我謹代轉達〉:
首先,「基進側翼」的重要性是以「我們年輕這代人」為主體的行動構想,不在他們老輩人怎麼想、也不在其它政黨怎麼玩他們的game、不在誰要出來選……而是「我們」,這些懷有強烈「解殖與獨立意識」的青年輩能突圍而出,讓這種「解殖與獨立」的政治意願與聲量能被辨識,而逐漸掙脫出大黨們不斷以他們私下界定的遊戲規則,擺佈我們的未來。
其次,就當前已遭中國綁架的政經狀況、與已簽署的種種規範,2016年後,無論誰任總統,絕對將面臨非常嚴酷的壓力。若今日民進黨與台聯等,在只面對這麼點壓力,便紛紛向中靠攏,則2016以後的民進黨與台聯又豈能面對政治經濟上更加劇烈的雙重封鎖?
職是,若2014~16年無法在議會或國會中,部署第三制衡力量--即追求「解殖獨立」的第三勢力,想必無論民進黨或台聯也將只是脫韁急傾中國。凡此因由,新一兄表示:無論誰參要選什麼、那個黨想怎麼作,一概與我輩無關!我們只須大聲直白的表達,這是我們介入制定遊戲規則的關鍵戰役,不需跟著大黨或大佬沒制訂的規則而維維諾諾地參加政治,而要以懷有強烈「解殖與獨立意識」的「我們」為主體盡快組建加入競選行動。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