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20150501過勞不是台灣內建文化,是結構制度使然
過勞不是台灣內建文化,是結構制度使然: 話說台灣「過勞文化」的打造 (The Making of ‘Over-work’ Culture in Taiwan)?! 【話說前頭】 「反過勞」一直是台灣這些年最主要的訴求之一,當然今年 也不例外。尤其,台北那枚馬邦伯總愛粉飾太平,以為靠政 府宣傳便能自我感覺良好地讓台灣人民更「幸福」?!總體 經濟成長,但實質工資卻下滑,這樣的「拼經濟」方式,得 利了誰?總體財富成長,但房價卻炒到民眾不吃不喝數十年 也難以負擔,這樣的發展,又發了誰? 事實上,資本主義總會利用經濟發展的危機關口,趁機擴大 市場化的深度與廣度;同樣的,鬼島馬邦伯卻利用台灣在國 際分工地圖中尋找不到合適位置時,以反智般的指控式攻擊 ,將問題導源於阿扁對中國的市場設限,並扣以「鎖國」的 大帽。於是,無能馬邦伯上台之後,便利用台灣經濟轉型遲 滯的當口,以「拼經濟」為名,進行偷龍轉鳳式的台灣市場 自由化與徹底開放。 由於,台灣早在1980年代美國不公平貿易的壓力下,到 後來以加入經濟聯合國的想法加入WTO,導致台灣市場不 斷向國際開放;但由於兩岸的政治緣故,對於中國多所設限 。因此,馬邦伯的台灣市場自由化措施,其弦外之音即是要 讓台灣市場向中國開放之宣稱,如馬邦伯的「自經區」政策 。不論如何,馬邦伯充分利用反智689,遂行向中國開放 的市場一體化工程,進一步擴大台灣市場化競爭的深度與廣 度。當然,「過勞」勢必在台灣市場全面向中國敞開的趨勢 下,只會日益嚴峻而不會減緩;畢竟,中國可是資本主義全 球化下的「比賤競賽」(race to the bottom)中的勝出佼佼者啊?! 於是,馬邦伯上台後不斷向中國開放,就如同3P一樣,一 次便滿足了資本家與中國兩枚主子的歡心,主權與社會也就 攜手崩壞中囉! 讓我們五一勞動節上街頭, 抗議讓製造人民過勞的馬邦伯政權, 也簽署"黨產公投"連署書, 根本性地解決這個中國國民黨剝削政權啊!! ====================== 不論是從管理學字眼的轉變,抑或從「勞動者」(labo urer)稱呼的歷史轉變,幾乎可說是一個把「人類」不 斷「物化」的過程—或者吾人可用馬克思(Karl Marx)提出的「異化」來形容之。 二戰之後,「勞工」(worker/ labour)的稱呼,依舊可見其以勞動者本身為主體;之 後,1970年代左右,「人力」(manpower)的 說法開始流行。隨著,1980年代之後,管理學上的「人 力資源管理」(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便以一門科學性的學科在管理學中 大行其道。爾後,「人力資源『開發』」(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便進一步將人力資源「管理」 聚焦在所謂「開發」上頭。從名稱的歷史演變發現,原本血 肉之軀的勞動者,進一步物化成「人力」之後,隨即系統性 地被視為是一種可增加公司跟工廠利潤的「資源」。後來, 資本家或替資本服務的管理科學家們,更發現勞動此種「資 源」跟一般礦物等死資源不同,「勞動」此一資源竟可隨著 勞工的自我要求或自身投入度而膨脹。 設若,一個勞工原本身上只有10單位的資源,人資管理的 哲學即是透由管理過程中,有效地發揮這10單位的資源; 反觀,人資開發的哲學預設則是,勞工身上可能只具備10 單位的資源,但若透由勞工本身對公司的向心力、認同、自 愛、樂業、敬業、責任感、榮譽心…等等心理過程,那麼勞 工對公司的貢獻將不只是10單位,而可能變成12單位、 15單位云云。 具體來說,台灣早期加工區或者工廠的「薪資單」上洋洋灑 灑從全勤獎、績效獎金、生產獎金、夜點費…等等,每一項 名目就是一項對勞動力控管的機制,以便有效率的擠壓勞動 力的貢獻。三萬元的月薪,通常是符合這麼多項的勞動控管 之後,才能勉強湊足的收入。可當「人資開發」大行其道之 後,與其公司控管,不如讓勞工自我管理;於是,「責任制 」下的自我要求,不僅讓勞工可以透由責任以便自我規訓管 理,並提升勞動貢獻,更讓勞工在種種「責任」的自我要求 下,大大地減低了各種老闆原先如加班費…等的成本支出。 職是之故,從過往加工區此類薪資名目等控管手段衍生出勞 動強度、紀律和剝削,便進一步成為台灣各種工作「責任制 」、「勞動彈性化」…等等下的「過勞」,並成為《英國國 家廣播公司》(BBC)報導下的一種「台灣文化」了。再 加上,當台灣政府不願選擇類似西歐福利國家的社會保障道 路,而是選擇「工作福利」或「以工代賑」式(workf are)的發展取徑,將政府職責限縮在「工作創造」上頭 ,讓台灣人民處於「失去工作無異於失去一切」的焦慮之中 ,一旦遇到經濟發展的瓶頸,「過勞」便逐漸地沈澱成台灣 社會的一種文化表現,並帶出「過勞死」此一副產品。 台灣的過勞文化,並非一種天生或內在於台灣社會的文化, 而是在某種「制度」下被創造出來,並為配合制度的邏輯, 便在日以繼夜的例行操作下,結晶化成為一種行為慣性。果 若如此,那過往加工出口經濟下的高強度勞工管理,進展到 當前更為細膩的勞工自我管理—「責任制」,一路演化走來 ,「過勞」亦就慢慢以台灣社會的「文化」姿態示人囉! ※ 五一活動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 events/390926107758924/ ※ 下載黨產公投聯署書http://goo.gl/ajTIzP 連署後寄回基進側翼-803高雄市鹽埕區大禮街48號
留言
張貼留言